查看原文
其他

55000平方米的雄伟大楼在浙大“崛起”! 王宏星:管院人10年建楼梦终成现实|40年·管院记忆

浙大管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2-06-10

红墙黑瓦、层楼叠榭,
或绚丽、或典雅、或简约、或静谧,
如今正逐渐投入使用的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
经过多年来的精心设计与建设,
可谓“美到极致”。

图为“霞光画栋”——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摄影展一等奖作品,摄影者:朱禹涵

在那里,每一栋楼
似乎都被赋予了同样的浙大气质;
但细观又会发现
每一栋楼也都凝聚着
各个学院的“独特风骨”。

图为“霞光画栋”——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摄影展二等奖作品,摄影者:沈斌
 
而在那“高楼林立”间,
楼顶无瓦、呈“品”字形,
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的几座雄伟大楼
格外引人注目,
它们的独特外观与内在结构,
时刻彰显着开放包容、国际引领、
平台化、网络化的一流商学院风范,
更传达着“商学+”人才培养理念。

这些大楼,正是管院人同心携手、
倾注了10余年心血而建成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新大楼。
2020年11月1日,
浙大管院40周年院庆系列庆典活动
将在这里隆重举办。

浙大管院新大楼外观,摄影者:徐振濂


或许在外界看来,
新大楼的建成与启用,
是为浙大管院40周年院庆献礼。
但实际上,
新大楼对于管院人的意义,
远不止献礼这样的简单。
10年来,从申报立项、建筑设计
到选址动土、奠基建成,
建设新大楼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耗时、耗财、耗力。
 
管院人为何要如此执着地建设新大楼?
大楼的建设背后
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40周年院庆之际,
作为新大楼项目主管,
浙大管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王宏星副教授
将新大楼的10年“聚沙成塔”之路
娓娓道来。


 



同心携手创一流,新大楼的10年“聚沙成塔”之路

(以下根据王宏星老师口述整理,采访|郭莹;整理|段婷)

一沙一石,一砖一瓦;10年“磨砺”,10年“聚力”;一次次会议、一个个方案、一步步落实......
 
终于,包含了公共空间、行政用房、教室、专业实验室、演讲厅等多元空间,总建筑面积达55000平方米的管院新大楼,在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崛地而起”。随着软装的加速跟进,预计今年即可搬迁入住。
 
这一刻,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新大楼的筹建过程于我而言,有痛苦、有迷茫、有压力,更有感动与欣喜。
 
自新大楼筹建之始,管院人就投入了极大热情。10年来,不仅有两位院长、三位书记等几任领导为募资建楼而殚心竭虑、上下奔走,还有多个校友企业的无私奉献、热忱捐助,以及无数管院师生的同心携手、群策群力。
 
每一个关于新大楼建设的问题,学院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为此展开热烈讨论;每一次新大楼建设遇到困难,管院人也都会给予热切帮助、不求回报。
 
也许有一天,后人在整理这段历史时会困惑于这样一个问题:那时的管院人,为何会对建新大楼有如此大的执念?
 
除了对管院的热爱,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管理学院。
 


7000到55000平方米的“跨越”,只为争创世界一流

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与极具“国际视野”的商学院,浙大管院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启了国际化的发展步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浙大管院在20世纪初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管理教育也逐渐对标国际。
 
2006年,浙大管院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AMBA国际权威认证的管理学院,正式进入接轨国际标准、争创世界一流的发展阶段。
 

2006年浙大管院AMBA认证现场评审合影


然而争创世界一流,需要软硬兼修,除了一流的教育与学科,还要有一流的办学设施。比如专用教室、专业实验室、多功能开放式讨论空间、图书馆、休息娱乐室、大厅等广阔的办学空间。
 
而这对当时的管院来说,正是最大的痛点,因为当时的办学空间实在太小了。
 
一方面,管院教师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外人很难想象,那些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牌教授居然坐的是逼仄的格子间,讨论问题时还得担心会不会打扰到对面的老师。
 
另一方面,管院大部分专业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老师们只能各显神通,通过合作企业满足教学与科研的实验需要。
 
此外,管院只有两个专用教室可以满足MBA、EMBA的教学要求,学员们课间休息和讨论的地方只有走廊……
 
从数据上来看,当时管院的办学空间只有区区7千平米,不到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兄弟院校任何一个的三分之一!而且由于历史原因,管院的办学空间分散在浙大紫金港、华家池、西溪、玉泉四个校区,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极度不便,资源上也存在极大浪费。

浙大紫金港校区行政楼部分楼层为管院办公空间

用这样的办学条件跻身国内商学院领先阵营,管院人既感到自豪,又感到窘迫。
 
因为管院人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商学教育正在经历范式转变,团队学习、合作学习、非正式社会性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硬件条件的支撑才能实施。而依当时的条件,管院只能以因陋就简的方式,树立自己创新创业的教学特色。
 
同时,随着争创世界一流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增多,管院师生也将有所增长,如此狭小的办学空间,显然无法“承载”。何况硬件设施还是国内外管理学院排名的重要指标。
 
国际认证时,专家组曾明确指出硬件设施是浙大管院的“短板”。当时管院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也因办学空间不够而忍痛搁浅。
 
所以,当学校明确表态要支持管院建新大楼时,管院人欢呼雀跃,提出新大楼的硬件设施一定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准。
 
为此,历任管院领导们做了很多工作,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向学校灌输国际商学教育范式转变的观念,展示国际著名商学院的建筑和设施,并发挥管院杰出校友的影响力。最后,管院终于用“争锋一流”的态度,以较大的建筑面积和较高的硬件设施标准在学校和省发改委为新大楼立了项。



建一流办学空间,谈何容易?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大概是在2010年,管院校友——广宇集团董事长王鹤鸣与现代联合集团董事长章鹏飞,为支持母校建新大楼进行了重大捐赠。
 
有了这些捐赠后,当时的吴晓波院长、应飚书记等学院领导班子向学校申请建设新大楼,并在学校初步同意后开启了前期的立项准备。那时候,应飚书记找到我,说学院里需要有一个懂规划和政府采购的人去做新大楼的前期立项工作,而我刚好有这两方面的经验,所以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一接,就持续到了现在,我作为项目主管亲历了新大楼的整个建设过程;更没想到的是,新大楼的建设会如此艰难。
 

新大楼结顶

一方面,尽管我有丰富的旅游规划、政府采购经验,但并不懂建筑,所以在对接建筑和用地等方面的工作时很吃力;另一方面,学校里的立项、审批等流程错综复杂,大楼前期建设推进极慢、极难。
 
其中最艰难的,莫过于“如何在学校和各级部门的规则下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大楼建设”。
 
因为教育部对学校内整体的大楼建设标准设定了一套限制性规则,而我们商学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对办学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我们的MBA、EMBA教室,如果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建设标准来做的话,是达不到我们“国际一流”的要求的。
 
其次,新大楼的一流建设标准与大面积建设空间,在立项申请阶段也很难。当时为了获得学校领导及各部门的同意与支持,我们也经历了一个艰难过程。
 
比如管院老师们抓住所有外出访学机会,收集世界一流商学院建筑和设施的相关资料,提供给筹备组,从而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申请报告(涉及办学设施现状、国内一流商学院办学设施对比分析、国际一流商学院办学设施资料梳理、管院下一步发展规划所需的办学设施等)。这份报告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改了很多版。
 
再如,学院领导在会议、校领导来访调研等多个场合坚持不懈地向学校领导与相关部门说明申请理由,以及管院新大楼想要达到的标准。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当时时任院长的吴晓波教授提出的,“国际商学教育正面临范式的转变,而这个范式的转变需要办学空间与设施的支撑。”
 
即便最后我们说服了学校领导与相关部门,但新大楼的整个立项准备过程依然漫长,因为学校在这方面的审核极其严格。
 
此外,在新大楼的设计阶段也很艰难,历时两年多,因为“众口难调”——设计既要符合主要捐赠人、学院师生的要求,还要符合学校的要求,比如是否符合学校的总体风格。
 
当时我们在建筑设计上前前后后做了不下10个方案,其中有一个方案还搞了国际设计竞赛,邀请了几家为著名商学院做过设计的国际设计公司给我们出方案,并请管院师生及校友参与评价与选择,想办法将方案中的亮点吸收使用,最终在学校领导金德水书记的主持下才完成定稿。

新大楼效果图 



新大楼效果图 




苦尽甘来,大楼的建成要感谢“这些人”

新大楼的建设,不仅承载着全体管院人的希望,也凝聚着“这些人”的心血。
 
你们知道么?新大楼的选块是金德水书记陪同捐赠人直接在西区现场选定的,两位主要捐赠人——章鹏飞与王鹤鸣校友对位置非常满意,两面环水、交通便利、湿地风光、位置独立,管院大楼地块真是一块稀缺宝地。
 
新大楼在概念设计阶段提了十几套建设方案,管院以百年大计的要求反复征求意见进行方案修改,金德水书记顶着繁忙的工作日程,花了大量时间拉着设计师在建模软件上直接修改。
 
为了达成满意的效果,大楼外墙的陶板选型耗时几个月。几位主要捐赠人不仅一直关注大楼建设的进度,还多次到工地考察了解。
 
还有当时的基建处处长李凤旺,也为管院新大楼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需要各种审批,且在审批流程上遇到了很多困难,新大楼的建设在前期迟迟难以启动,是李凤旺处长热心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最终让这个项目真正破冰启动、顺利向前推进。

新大楼奠基仪式
 
基建处的另外一个副处长林忠元也非常关心新大楼,最让我感动的是,副处长的工作其实非常忙,但他几乎每天都会穿双老头鞋到工地上上下下转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没有需要他协调的事情。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如今,管院新大楼终于在西区“崛地而起”,管院人多年来的梦想正变为现实。在这里,让我们向助推新大楼建设的各级领导、管院师生校友(捐赠者)致以衷心感谢!
 

新大楼已进入最后软装阶段,摄影者:徐振濂


四十年风雨砥砺,四十年雄厚积淀,相信在新大楼一流办学空间与设施的“加持”下,浙大管院将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飞跃,向“建设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加速进发!



附:“40周年院庆”系列报道




采访:郭莹
编辑整理/排版:段婷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